流量萎缩的京东,还有前景吗?

发布时间:2018-11-22 16:41:24来源:财华社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互联网公司,流量为王。这句话对阿里适用,对腾讯适用,对京东也同样适用。
流量是什么东西?放在线下,就是客流量。拥有客流量未必带来购买行为,但没有客流量肯定没有购买行为。同样的道理放在线上也是一样的,流量是线上商业的核心要素。
流量萎缩
然而,在这样一个核心要素上,京东却交出了一个悲观的数据,昨日公布的报数据显示,公司的三季度年度活跃用户数为3.052亿人,虽然比去年同期的2.663亿人增加3890万人,实现了14.61%的同比增长。但相较于今年第二季度3.138亿人的年度活跃用户减少了860万人,环比下跌2.74%,年度活跃人数首次出现了环比下跌情形。

是整个行业都遭遇到了冬天了吗?不是的,作为行业内一直作为比较对象的“友商”,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其年度活跃客户的季度增幅已经降到了个位数,但在巨大的基数基础上,每季度2000万以上的增量绝对值仍然非常可观。

在京东年度活跃客户数下降的同时,阿里巴巴的年度活跃客户数从去年三季度的4.88亿人提升至今年三季度的6.01亿人,绝对值增加了1.13亿,同比增加了23.16%。此消彼长的过程,强者更强。
在市场仍然处于扩容的阶段,流量的下降可能暂时并不会带来公司营收以及利润的降低,但一定会带来公司市占率的降低。按照Analysys易观持续发布的《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天猫的市场占有率为59.01%,京东为26.9%;而到了2018年第三季度,天猫的市场占有率微升至59.5%,京东则小幅下降到25.8%。随着拼多多的意外兴起,京东的被动局面,料将更为严峻。
市场走衰
曾几何时,京东的市值排在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之后,位列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第四位,被世人简称为BATJ,成为京东的高光时光。然而斗转星移,随着一批互联网公司的陆续上市,时至今日,京东在整个已上市互联网公司的排名上,已经掉到了第六位。

即便是在今年市场行情整体走弱的情势之下,同行业横向对比,京东同期的跌幅也是较阿里巴巴更为显著。

叠加图显示,今年以来,京东从最高点50.68美元下跌至最低点20.93美元,区间最大下跌29.75美元,最大跌幅为58.70%。而同期阿里巴巴从最高点211.70美元下跌至130.06美元,区间最大下跌81.64美元,最大跌幅仅为38.56%。且在新近公布的优异业绩提振之下,股价已出现明显的反弹走势。
跌幅的巨大,不仅显示资本市场对公司当前业绩的失望,更是对公司未来前景的看淡。不仅仅高瓴资本在持续减持公司股票,未经证实的传言显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腾讯控股,也通过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黄河投资有限公司,在逐步清仓式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前景暗淡
市场能够看到的问题,公司的高管自然也是看得到。针对当前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隐忧,公司提出了“零售即服务”的口号。对于这个口号,在昨晚召开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廖建文先生,有着这样的详细阐释:“零售业将日益碎片化,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分散化。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正从垂直模式向整体模式转变。换句话说,京东过去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我们为零售提供了最终解决方案,比如京东商城和京东物流之类的服务。将来,我们必须为两个价值链(value chain)建设一些零售基础设施。也就是说,我们也想要向其他零售商提供物流服务。如果你深谙社交商务等方面的零售创新,那么就对明白创意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京东要全面建设零售基础设施,支持和赋能真正的零售创新。所以,根据我们对零售即服务的定义,它基本上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继续将创新作为京东的主要关注点;第二个,我们将开辟诸如物流技术这样的最新基础设施,连接和支持零售创新。”
解释的内容很多,财华社看来,核心点有两个,一个就是对过去发展路径的肯定。另外一个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公司将继续加大物流的建设,积极向类似于天猫的第三方购物平台转型,通过对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尤其是物流服务来实新利润增长点。
事实上,长期以来,京东的优势在于其自建仓库和物流。通过将仓库前置,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物流的快速与高效,形成对阿里的比较优势。依托于这样的物流优势,京东在资本市场有过几年的光鲜时光。然而,随着阿里系对物流的整合,通过菜鸟实现物流效率的大幅提高,京东当年的比较优势已荡然无存,在京东商城自营业务微利乃至微赔的现实情态下,若不能实现对仓库与物流的充分利用,其重资产属性反而有成为累赘的风险。
但是,强制让第三方使用自己的仓库,并收取相关服务费用的方式,如果说在过去因为京东的快速便捷还有诱惑力可言的话,在物流业突飞猛进的今天,对第三方已经没有任何诱惑力,其商业模式毫无价值可言。这一点,通过对公司旗下的仓库面积的变化与存货的关联度分析就可以验证。根据公司的公开信息,2017年四季度末,公司拥有仓库1000万平方米,至今年三季度末的9月30日,这一数字变为1190万平方米。增加了190万平方米,或19%。而同期的存货则从417亿元人民币降至399亿人民币,存货价值不仅没有同步增长,反而减少了18亿的存货值,或4.3%。仓储面积的扩大并没有同步带来存货的增加,仓库的利用率明显降低。
虽然相对于公司的自营业务来说,建立第三方平台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但是,观察公司的动作我们发现,当前的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漏洞,未来亦必将面临消费群体和第三方客户同时萎缩的窘况。虽然公司一直在技术上进行大手笔投入,然而当公司发现其技术并没有应用场景的时候,这样的投资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
 
分享到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