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首轮战罢,虽说有一些焦点战出现了人为性的争议点,让老生常谈的裁判问题又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总体而言新赛季新气象,不少球队整装待发、有备而来,并展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确实让新赛季看点十足。不过相信其中一个与所有球队息息相关的普遍性问题——对足协新政的适应,必然是重中之重,受到大家重点关注。
其中限制外援这条还好办,在一视同仁的情况下大部分球队都选择放弃亚外名额,依然在前场派上外援三叉戟威胁对手;然而在U23年轻球员的使用上,由于各队匹配条件的球员水平各异,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由于这个位置的出现所导致的对球队整体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各球队的应变手段,与外援趋近的使用方法不同,出现了各类不同的现象,也自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
首先笔者想说,中超各队实际上都是非常支持足协新政的,起码所有球队于备战期都都在苦苦找寻或培养U23球员,开赛后也按照规定派遣其出场,对规则的遵守无可厚非。但之所以只有5名年轻球员打满全场,之所以有辽宁队在17分钟就将生力军提前换下的奇葩现象出现,完全取决于这名U23球员自身的水平!不可否认,这样做会更加打击生力军的自信心,但别忘了这是职业足球竞技,哪支球队不想赢?哪个主帅不为胜利绞尽脑汁?我们不能因为有奇葩现象出现,就称其不支持政策,球队需要“看菜吃饭”,倘若有好用的能够完全匹配主帅意图的U23球员存在,谁会不用呢?将其早早换下,说到底还是球员自身能力不够作祟。强队如恒大、上港等球队有好的U23球员,自然不用担心,倘若因伤病等问题其缺兵少将时,相信斯科拉里、博阿斯同样也会这样做!
其次,从首轮看这条U23球员新政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先不管他们踢得如何,最起码大家在场上实打实看到了一批年轻生力军的登场!走出这一步,能在场上看到他们,难能可贵之余本身也应算是一种进步。毕竟中国足球确实需要一些新鲜的面孔来增添、注入希望了,更何况放眼世界足坛,23岁已并不是一个非常年轻且具备竞争力的年龄了。不得不承认,有了这条政策,这些人才有机会露脸!而且其中像陈泽鹏、唐诗、黄政宇、高准翼等生力军都有不错的发挥,起码在他们这个点上没有成为球队的累赘,对于很多首度登陆中超的年轻球员来说,能有这样的效果本身已是一种成功。教练、球迷乃至媒体的认可,相信会让他们更有信心,确实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除此之外,U23新政的出台及实施,也确实让过往许多不重视青训工作的俱乐部开始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下足功夫。否则这个位置无人可用,成为球队短板,会直接影响一线队成绩,得不偿失。各大职业俱乐部都重视青训了,不再把钱仅仅砸在一线队,中国足球整体的青训水平才会逐步得到改善,才会有更多的好苗子涌现。尽管不是马上能看到成绩,但不可否认新政的推行,绝对有力推动及促进了中国足球青训事业的蓬勃发展,值得肯定。
一轮下来,利与弊的分析实际上都十分明显,足球场上的奇葩现象理应尽可能完全规避,然而政策让前景看到希望又是不争的事实,到底接下来如何继续运作,才能查漏补缺,逐步完善体系,从而更加促进2017周高潮联赛的良性发展,可以讨论的空间还是存在的。在过往,足协的“朝令夕改”让人嗤之以鼻,此番新政出台,客观评价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难道足协又会有这方面的打算?倘若接下来奇葩现象不受控制频发,难道新政又会被直接取缔?总之,足协的想法、做法,没有人猜得透!
不过笔者认为,或许这一回,“朝令夕改”不需要再发生!事实上,中国足协只需要根据眼下的新政进行微调,或者补充相关细则,让其更科学合理完善,就能够尽可能规避掉奇葩现象,那便是一次符合民心的好改革。做个大胆的建议,由于没有规定U23球员出场时间,所以自然就产生了出现漏洞的风险。笔者还是认为,政策不应对球队的自主权有过多干预,完全可以设定在一个赛季里,报名在册的U23球员必须保证有多少分钟的出场时间,不强制首发,这样给主帅灵活掌控的空间更大,往往一些比赛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年轻球员就会有上场锻炼的机会,对球队整体实力的影响小。
倘若还是执意要在首发中看到U23,也可以考虑补充细则,比如说一个赛季每支球队超过多少次这样的使用就算达标,如此一来在一些关键性比赛中,不会影响球队的竞争力。上面的调整及补充,倘若球队没有完成,便要进行相应的惩罚,或许这样的政策更符合实际情况,也让各支球队有个缓冲期。更有利于他们逐步适应新政。
年轻球员是未来的希望,培养是一定要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只会害了一批又一批生力军。